中国哺乳期妇女营养状况10年回顾
发布时间:2017-02-11 阅读次数: 922次

哺乳期妇女(乳母)营养状况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分娩后产妇近期的生理调整、产后康复以及远期营养与健康状况,也影响到新生儿和婴儿的生长发育,因此乳母的营养状况被认为是反映妇女生殖健康状况的一项量化指标。了解乳母的膳食与营养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通过针对性干预改善乳母的营养状况、促进母乳喂养。本文依据近10年来我国居民营养状况调查、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以及相关研究,综述了我国乳母的营养状况。

中国哺乳期妇女营养状况10年回顾

膳食营养状况

妇女分娩后用自己的乳汁哺喂新生儿,是婴儿从宫内孕育到宫外生长发育的天然连续的生理过程。由于这一期间乳母经历过分娩过程,一方面需要补偿妊娠、分娩所损耗的体内营养素储备,促进机体恢复;另一方面还要分泌哺育婴儿的乳汁,因此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高于未哺乳的妇女。

我国传统妇女分娩后有"坐月子"的习俗,即将分娩后最初1个月(约30d)称为"月子"。了解我国乳母产后1个月的食物消费情况,可一定程度反映乳母及其婴儿的营养与健康状况。通常产妇产后1个月的膳食安排特点注重蛋类、禽畜肉、鱼和红糖的摄入,但忌食含膳食纤维、矿物质多的蔬菜,甚至认为某些蔬菜还有回奶作用。表1汇总了近年来国内发表的产后1个月乳母的食物摄入量。不同调查获得的乳母产后1个月的食物摄入量范围差异很大,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推荐的"哺乳期妇女食物摄入量(以下简称推荐食物量)相比,有的调查的某类食物摄入量超过推荐食物量,而有些类食物则低于推荐食物量。例如,根据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数据,涵盖产后1~6个月的乳母3623名,超过50%乳母的产后1个月各类食物摄入量中位数均达不到推荐食物量,特别是奶豆类食物和液体摄入量明显不足,而且奶类及奶制品和大豆类及坚果的低食用率和低摄入量均集中在农村、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年人均收入15000元以下和家务或待业的乳母。

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乳母的乳类摄入量高于农村,豆类也呈相似趋势(除外湖北的调查),其他食物摄入量的地域性差异规律不明显,这也可能与采用的调查方法、季节等有关。究其原因除了我国传统产后1个月膳食安排不合理,不排除目前膳食调查采用的食物频率问卷或24h膳食回顾法等调查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可能存在低估或高估实际食物摄入量,尤其是询问较长时间(如30d或6个月)的食物频率问卷存在较大的回忆偏差;例如,大多数调查系采用食物频率回顾性调查,对于产后月龄稍大的乳母可能存在回忆偏倚。因此需要规范现场调查方法和评价尺度,对推荐食物量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和完善。

在哺乳期,给乳母良好的营养供给是维持正常乳汁分泌和保持乳汁质量相对恒定的重要保证。然而,大多数调查结果显示,当婴儿满月后,即产妇"坐月子"结束,乳母膳食受到特别关照和重视的程度明显降低,膳食质量发生显著变化,通常是恢复到以往的家庭膳食。例如福州和湖北的调查结果显示,非产褥期乳母每日畜禽类、蛋类和水产品(鱼类)的摄入量均低于产后1个月的摄入量,农村降低的尤为明显[;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的乳母认为产后第2个月的膳食质量明显下降;动物性食物(如蛋类、猪肉、其他肉类、牛奶、鱼类)摄入量降低明显,如蛋类摄入量由两个月内153g下降至产后两个月时的31g,猪肉由两个月内的82g下降至产后两个月时的48g,其他肉类则由两个月内的86g下降至产后两个月时的18g。表2汇总了近年来国内发表的产褥期后乳母的每日食物摄入量,农村乳母的膳食质量总体上低于城市,但是主食摄入量高于城市。

与推荐食物量相比,济南和陕西农村乳母的谷类摄入量超过推荐食物量;大部分地区乳母的蔬菜摄入量是适宜的,但水果摄入量偏低;城区乳母的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在适宜范围,而少数民族地区和陕西农村乳母的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偏低;除南宁汉族乳母的奶类摄入量和陕西农村乳母的豆类摄入量较高外,其他地方调查的乳母奶豆类摄入量均很低。上述结果说明,目前城乡乳母的食物消费量和膳食结构尚不甚合理,应进行针对性的合理膳食指导。

表3汇总了近年不同调查获得的乳母主要营养素摄入量。结果显示,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能达到RNI,有些产褥期的调查结果甚至超过RNI(过多摄入动物性食物,尤其是蛋类);通常产褥期能量、蛋白质和大多数微量营养素摄入量明显高于非产褥期,但也有个别调查结果相反;农村或郊区乳母产褥期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显著高于城区乳母。根据乳母的膳食构成分析,有些微量营养素摄入量偏低(如维生素D与钙、锌、维生素B1和维生素C等)。应适当增加粗杂粮、蔬菜、水果、奶类和大豆类食物的摄入量。

产后体重滞留和肥胖

乳母的BMI通常作为反映其营养与健康状态的一项综合指标。分娩后,如果产妇体重居高不下,将会导致生育性肥胖,不仅给女性带来诸多烦恼,而且还会影响产妇的健康和产后恢复,增加以后发生肥胖的风险。

因代孕导致的自身体重增加即为产后体重滞留,是女性近期和远期发生超重和肥胖的潜在危险因素,也可能与慢性病发生风险增加有关。针对我国女性产后体重滞留量及其影响因素和远期健康效应,目前尚缺少代表性人群研究数据。Meta分析结果提示,产后体重滞留主要受孕期增重和孕前BMI的影响,孕期增重过多者产后体重滞留风险高,孕前BMI越高产后体重滞留越低,而且孕期增重过多者在产后3年和产后15年的体重滞留均高于对照组。

基于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9972名产后0~24个月乳母体重的分析,孕期体重增加P50?(95%CI)为(~)kg,产后0~5、6~11、12~17和18~23个月的乳母体重滞留P50分别为、、和kg;产后体重滞留主要受乳母年龄、产后月龄、孕前BMI、孕期增重和职业的影响,而且孕期增重多者的产后体重滞留高的风险是孕期增重适宜者的倍,控制孕期增重是降低产后体重滞留的关键措施。2006年潘丽莉等根据石家庄、成都和齐齐哈尔城乡乳母的调查结果,城市妇女产后平均体重滞留显著高于农村(kg,P<),城市和农村妇女产后超重和肥胖率分别是孕前的倍和倍。小样本研究也观察到类似结果。总之,我国城市和农村妇女产后体重滞留、超重和肥胖率均明显高于孕前水平。产后体重过多滞留或肥胖已成为危害我国妇女健康的潜在危险因素,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今后我国劳动力的提高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更多地了解和评价女性产后体重滞留水平及影响因素,可为产后体重滞留控制提供科学证据和干预思路。

近年已有多项调查结果提示,产后妇女体重滞留过多或肥胖与母乳喂养率的降低或过早断奶有关,孕期体重增加过多或孕前肥胖的妇女与产后泌乳开始(下奶)时间延迟和或导致母乳喂养率降低有关。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显示,孕前超重和肥胖的乳母乳汁开始分泌时间延迟率较孕前体重正常的乳母增加13%;Masho等在美国非西班牙裔白人妇女的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体重的妇女相比,超重和肥胖妇女没有启动母乳喂养调整的OR?(95%CI)值分别为(~)、(~)。澳大利亚的纵向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体重母亲(20~25kg/m2)BMI为母乳喂养开始(启动)和产后6个月时母乳喂养率(分别为%、%)均高于肥胖(BMI≥30kg/m2)的母亲(分别为64%、44%)。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病监测数据显示,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城市、农村分别为%和%),6个月内婴儿基本纯母乳喂养率为%(城市、农村分别为%和%),与2002年基本纯母乳喂养率为%相比,下降了%,可能与该时期妇女产后体重滞留过多或肥胖率的增加有关;母乳喂养可以每月降低乳母体重kg,延长母乳喂养有利于产后乳母降低体重,而对于纯母乳喂养婴儿的超重乳母,产后4~14周每月减重约kg不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因此,应将育龄妇女(尤其是产妇和乳母)作为营养与健康增进干预和改善的重点人群,重视维持孕前和孕期适宜体重。

微量营养素缺乏

微量营养素缺乏不仅影响乳母本身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还会影响分泌的乳汁中含量,影响母乳喂养婴儿的生长发育和认知能力发育。

缺铁与缺铁性贫血仍然是全球影响最为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乳母是贫血的易感人群,而且妊娠期贫血不仅增加孕产妇死亡的风险,还会严重影响分娩后乳母和婴幼儿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我国关于乳母贫血患病率的研究较少,已发表的小样本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报道乳母贫血患病率的差异很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乳母的贫血患病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正常产妇产后出现贫血多为孕期贫血的延续,而且还与分娩时出血量有关,我国产妇和乳母的贫血率仍然较高,≥30岁的产妇贫血患病率高于<30岁的产妇。2002年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国乳母贫血率达到%,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大城市乳母贫血率较低(%);乳母贫血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P<),35岁以上乳母贫血率为%,低于25岁组;产后不同时间的乳母贫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产后1年的妇女贫血率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全国营养与慢病监测结果显示,城市乳母贫血患病率低于农村(%和%),贫困农村乳母的贫血率仍较高(%);全国平均乳母贫血患病率比2002年下降了%。

造成乳母贫血的原因很多且很复杂,除了营养因素,贫血还受生活条件、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孕期铁的营养状况尤为重要,将直接影响胎儿和母体内铁储备。因此需要关注和改善孕前和孕期妇女的贫血状况。

维生素D缺乏在全世界各年龄人群均十分普遍,乳母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乳母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研究较少。根据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中1981名乳母血清维生素D含量分析,我国乳母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较普遍,维生素D缺乏率(维生素D<12ng/ml)为%,不足率(12n/ml≤维生素D<20ng/ml)为%,合计为%;乳母维生素D营养状况受民族、文化、职业、地区、季节、纬度和畜肉食用量的影响,表现为冬春季节、高纬度、大城市、山区和丘林地、回族和维吾尔族等人群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较高,贫困农村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是普通农村的倍,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乳母应为维生素D改善的重点人群。而在贫困地区和灾害地区,维生素D缺乏更为突出。汶川地震1年后(2009年4月)灾区乳母的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总和超过了90%。

除了上述提及的缺铁与缺铁性贫血和维生素D缺乏,乳母还存在其他微量营养素缺乏,如叶酸、锌和维生素B12缺乏等。

关于乳母叶酸营养状况的研究较少。总体上,发达国家人群叶酸缺乏率较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叶酸缺乏率较高。根据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1977名乳母血清叶酸水平分析,大城市、中小城市、非贫困农村和贫困农村乳母的叶酸缺乏率分别为%、%、%、%;少数民族乳母叶酸缺乏率高于汉族(%和%),北方地区乳母叶酸缺乏率高于南方(%和%)。谷类和薯类摄入量、儿童月龄、民族、地区、居住城镇类型,家庭人均年收入等多个因素与乳母叶酸缺乏相关。随着我国推广从孕期开始普服叶酸,使乳母的血清叶酸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在北方、哺乳早期、少数民族、较低收入人群和农村乳母的叶酸缺乏率较高,应关注这些乳母血清叶酸营养状况的改善。WHO建议,至少应给产后妇女提供3个月的铁和叶酸补充剂。曾有研究结果指出,乳母服用小剂量叶酸有利于婴儿的智力发育,提示改善哺乳期妇女叶酸营养状况的重要性。

已有充足的证据说明,多种微量营养素在对于促进育龄妇女健康发挥着重要北京代孕服务作用。除了前面提到的铁、维生素D和叶酸,锌和多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和B12)缺乏也是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补充分泌乳汁丢失的量,哺乳期妇女锌和维生素B12的平均需要量增加超过未哺乳的妇女,因此容易出现缺乏。汶川地震1年后(2009年4月)灾区乳母血清锌含量为(±)μmol/L,锌缺乏率为%;血清维生素B12浓度为(314±224)ng/L,维生素B12缺乏和边缘缺乏合计为%,说明需要关注乳母锌和维生素B12营养状况的改善。

展望

尽管我国育龄妇女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是,营养不良、营养过剩(超重与肥胖)、微量营养素缺乏等仍然是我国育龄妇女中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鉴于我国有关哺乳期妇女微量营养素补充剂使用状况的研究甚少,缺少科学合理使用营养素补充剂的指导性建议;由于国家全面放开二胎,哺乳期妇女还将面临新的问题(如高龄妊娠与不良妊娠结局婴儿的喂养问题)。因此,应将改善我国育龄妇女营养与健康状况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保证有关育龄妇女相关政策和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这些特殊人群的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系统,完善哺乳妇女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膳食调查方法)和营养状况评价方法,尽快研究并制定适合我国孕妇和乳母特点的适宜体重建议值,系统评价哺乳期妇女食物推荐摄入量的推广(干预)效果和推荐量的可行性;国家应重视和加大营养知识宣传与教育投入,提高乳母的知识水平,重视营养与健康状况的改善,控制和预防产后肥胖;积极推动国家食物强化、孕期和哺乳期合理使用营养素补充剂,预防微量营养素缺乏(如叶酸、锌、维生素D和钙、缺铁性贫血和B族维生素缺乏等)。总之,应根据我国育龄妇女(包括孕妇和乳母以及准备代孕的妇女)中存在的突出营养问题,采取多种综合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其营养状况。


参考资料
返回上一页

Copyright 2019-2030 长沙020供卵机构长沙020供卵机构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